色彩风格

烟云纸上香渐浓 以笔为剑赴征程

【字号:    】        时间:2021-08-06      

  本网讯(通讯员:姜家肖)本不会写稿子,因扶贫工作期间的触动,开始把所见所闻用文字记录下来,慢慢地也就写了起来……虽登不上大雅之堂,但在诸多“老师”的指点下,也算把笔下的故事讲出来了。 

  2018年,他来到了保康县检察院,正值全县脱贫攻坚的重要时期,就下了村,成了一名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员,按照全县“五天四夜”常态化驻村扶贫工作要求,“五天”游走在山间田脚,观察扶贫户种的土豆长势,随着技术指导员学学种植药材,问问如何喂猪、喂羊、喂牛、喂梅花鹿;“四夜”里就根据扶贫政策权衡不同农户的产业发展利弊,制定产业发展计划,实践着“因地制宜,因人而异”。经常在地里和扶贫户算算经济帐,收入高了,日子好了,农户会打心底里感激,脸上笑的也就格外真诚。一瞬间,他的心被触动了,有感而发,写下了第一篇散文,发表在了保检文苑上。 

  这次的鼓励,让他在驻村的晚上逐渐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,一个星期时常会出两篇,一篇是散文,另一篇还是散文,写得好时会发表在“保康检察”上。 

  “保康检察”微信公众号是保康县检察院重要宣传阵地之一,读者关注度很高。其发布一篇文章往往需要精挑细选,经过稿件发布人、业务部门领导、分管检察长、宣传分管领导、检察长依次层层审批、反复修改、精雕细琢后才能和读者见面。 

  他从诸多宣传稿件中学习写作技巧,探寻写稿境界的最高真理,虚心听取审稿领导讲修改原因,逐渐形成自己的写稿风格。“散文要形散神不散,报道要客观事实,故事要讲出正能量……” 

  次年10月份,他又被吸纳为该院“三大一共享”(宣传、信息、调研共享)小组成员,开始涉足检察业务相关的写作,散文反而写的少了。一时间,被活动类事实报道,业务类案件宣传打开了写作的新的大门。文字怎么配图,图片要求是什么,遣词造句、规范用语,怎么精准解释又通俗易懂则是每天抓破脑袋需要琢磨的问题。 

  为了尽快熟悉各项检察业务,讲好检察故事,宣传检察业务、树立保康检察品牌,他成为了业务部门的常客,拿着初稿向同事请教业务知识,翻看法学书籍,网上百度搜索,补齐法律知识短板;当有大型活动时,总能积极的和媒体记者“套近乎”,请教采写、拍摄技巧;在同扶贫户聊天中感受方言魅力,听通俗易懂的词句。在宣传岗位上,经常会和同事、检察长实行远程语音办公,时常下班了领导还会通过电话指导稿件修改,常伴星月,风雨归家成了常态。 

  2020年,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荆楚大地,保康检察院以实际行动勇挑重担,彰显责任担当,部署、落实疫情防控工作。他也成为了疫情防控志愿者中的一员,在疫情防控中,他发现了身边无数平凡却感人的故事,白天防控值班,夜晚提笔独战;《聚是一团火,散作满天星》《党员身份永不退休》《炙热的火盆》《助力复工复产》等30余篇报道定格了保康检察干警“战疫”的瞬间。 

  “举旗帜、聚民心、育新人、兴文化、展形象”他逐渐理解到了老师们心中的要求,“要讲政治、有内容、有情感、有质量、有格局!” 

   守心尽责无穷期,不觉山中日月长,他在讲好“司法为民”检察故事的道路上不断探索。一年时间里,协调、参与、组织、拍摄宣传活动80余场,写稿、修稿近百余篇。字句里有醇厚的乡情,有现场的氛围,也有案件当事人幡然悔悟的瞬间,更有群众从司法为民中感受到正义与温情时挚诚难抑的喜悦。 

  “知之非艰,行之维艰。”为了读者可以通过宣传了解检察工作,在宣传报道中获取法律知识,提升法律素养,展示检察新闻价值,为了一篇篇可以如期发布的文章,挑灯、磨合、坚守,只为履行好职责。 

  用方方正正的汉字表达时刻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真情,最忠诚地为党和人民传递着检察声音;用泪溢眼眶的感动挖掘出最朴实的真善美;让每一项普法宣传尽可能“打通最后一公里”;也真诚地尽最大可能为每一位忠实的读者和受众提供服务。他在慢慢传承保康检察院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不断践行的司法为民这一最本质的理念。 

  宣传工作之路,路漫漫其修远兮。 

  时至今日,他仍然觉得自己是一个不会写稿的写稿人,但昨天耕耘的那一滴滴汗水,终将化作笔下蓄积的力量,在宣传岗位上,不断书写着保康检察故事,传递保康检察正能量。